所謂正確的國策
這實在太看的起我們了Q_Q
乾脆六國都打一輪好了(真隨便),聽說集滿六國可以換獎品(大大誤),但是盟線看一看,齋藤不能打今川跟伊賀呀(驚),聽說這盟線還是我排的,我好後悔呀(滿地打滾)。

關於上一篇所提到的「讓國策成為正確的國策」,我覺得春風沒有弄懂我的意思,但我覺得那就是雙方陣營在規劃上最決定性不同的地方。
更具體一點的例子來說,齋藤滅國後我們定的第一個國策就是要立刻把齋藤再拉起來給六國打,當時齋藤盟國一片空白,談都沒辦法談,戰力不到30人,這種國策簡直可說是荒腔走板不可理喻,如果當時強拉齋藤後很快又滅國,那這是不是一個錯誤的國策呢?
只是3個月後的現在,好像這國策似乎還挺成功的,齋藤也沒有什麼被滅的危機。
這國策之所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國策,並不在於他的本身正不正確,而是下了這個決策後到現在這3個月,我們(整個齋藤家)做了些什麼。我們每個星期當然也是花了很多時間開會,花很多時間去規劃,但是我們花了更多的精神在國策以外的地方。而我們做的這些事情,讓他成為了一個正確的國策。
換個方向來思考,我並不會說打軍餉不對,我在意的是,那非長久之計,今天可以用打掉對方軍餉的方式來拖延滅國,像是你們這週的關之原,打掉齋藤軍餉,所以齋藤就沒辦法在下週收掉淺井,但是那也只能拖延的了一時,當戰鬥結果不如預期,國力降低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為什麼總是要犧牲掉某些人去救某些人呢?我相信家人們(無論哪方陣營)並不會真正介意犧牲自己,但會希望自己犧牲的要有價值,我的看法是六國用了過多的犧牲,卻沒有換取到應有的回報,而這個不合理的結果,導致家人對於國策的信任度下降。
並不是說大家自私還是怎樣,而是該做的配套都要弄好,這樣大家才會願意繼續配合,再舉一個例子,上一週足利為了拆德川援軍進攻上杉,戰力安排上我們不認為足利會輸才讓足利進攻(甚至根本想要打贏他,可惜最後是平手),如果足利不幸戰敗,我們完全有自信可以在1個月內幫足利補滿國力,不管川中島勝敗如何,足利都將是無關痛養。
但是在六國的方針下,不管是伊賀每三週撞一次武田,還是今川上週撞上雜賀,我想六國完全沒考慮過怎樣幫伊賀今川回國力吧,還是他們就是活該當砲灰呢?
一個國家只要不怕打,他就會立於不敗之地,天天在那邊打武田軍餉,卻又沒有實質上的戰略成果,只會讓人覺得六國怕死武田了,上面的害怕武田,下面的人就會跟著害怕武田,怕了就沒士氣去打仗,沒士氣怎麼打都不會贏呀。
久而久之,預先打掉對方軍餉來取得主動權的這個策略,當他取不到主動權時,就變成了有問題的策略。而且愛打軍餉(其實我們都戲稱是愛當砲灰)這個習性,讓六國的行動非常好預測(汗),伊賀都不知道被我拐了多少次(合掌),不知道我說了這麼多,可以明白「讓國策成為正確的國策」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了嗎?
最後呀,我想說的是....
那時我覺得打齋藤軍餉是個不智舉動的最大原因是,我們根本沒有考慮過要用齋藤當作對外主攻呀,整個六國齋藤能打的只有淺井、織田,基本上最後補刀淺井的絕對不會是齋藤(齋藤沒有這個實力打雙戰場跟復興戰),尾張更不可能沒事去碰他吧,既然齋藤不攻,那打齋藤軍餉當然就沒有任何意義呀,還是六國覺得齋藤很喜歡去撞織田@@?
而且當確定以齋藤為主攻擊點的話,我就已經畫好了接下來兩三週的攻擊排程了...
不過打齋藤並不是很意外就是了,我們本來就是刻意減少戰場數量,再加上六國無腦出兵的個性,沒別的地方可以打就一定會打過來...